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崔焦山口述历史: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冶化工业
 

  

崔焦山口述历史:

利用资源优势 发展冶化工业


【人物介绍】

崔焦山,1945年3月出生,枣庄市市中区人,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枣庄市化工局助理工程师,枣庄市冶化局调度室办事员、工程师、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局长、党委书记,枣庄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枣庄市政府市长助理、党组成员,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财经委主任委员等职。第七届市委委员,第十二至十四届市人大代表。

【访谈背景】

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枣庄工业铆足了劲,纺织、机械、化工、橡胶、造纸、建材等行业纷纷发力,一批国有骨干企业顺势崛起。改革开放后,以资源型经济为特征的枣庄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推陈出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经历着改革的阵痛,一方面孕育着脱胎换骨的希望。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转换经营机制为手段,实行企业改组、联合和兼并,发展企业集团,加大工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在传统支柱产业产能萎缩、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之际,崔焦山从基层的技术员,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从参与制订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起,许多年以来,崔焦山一直心系枣庄经济发展,致力于科学开发、合理利用资源特别是当地资源,积极推动冶金、化工产业,努力学习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学习经济发展新业态,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为做大做强枣庄工业尽职尽责,不遗余力,恪守本职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曲折、刻苦的求学道路

丰富、多变的工作历程

【口述内容】

崔焦山:我是土生土长的枣庄人,农民的儿子。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学生时代就对我们的党和国家充满了感恩之情,没有国家和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是跟随早年参加革命的姐姐、姐夫生活时入学,并随着他们的工作变动,曾经在几个小学续学,在齐村完全小学毕业后考上枣庄第三中学。枣庄第三中学是1956年建校的完全中学,我于1959年考进当时暂驻峄城王家大院的枣庄三中。1962年考入枣庄三中高中部,当时学生只有108人,毕业时已不足100人。“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次高考,我们考上大学的有30多个人,开创了三中建校以来高考的纪录。

1965年,我考上东北石油学院,校址在大庆,隶属大庆党工委领导。当时全国“工业学大庆”,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感到很荣幸。当时我和同班的一个同学一起考上了这个学校,我穿着打着多块补丁的衣服,扛着麻袋布包裹,手提着网兜,陶面盆里装着洗刷用具和鞋、帽,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才到校。学校的政治氛围很浓,先搞拉练军训,后进行冬季“两忆三查”整训,课程安排很紧,星期天也常常上课或到学院农场劳动。

上大学没多久就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候我作为班长又是团支部书记,被造反派认定为保皇派,所以我和院系的领导、特别是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一起被批斗了。不久,大庆军管后进驻的工人宣传队把这些教师和我们一些“保皇”的学生干部组织起来,成立教改小分队,到大庆炼油厂接受再教育,搞教学改革。那时候搞教改,不许教授上讲台,只允许学生上讲台。所以我们这些学生都要先听教授给我们讲课,我们给老师评分。我们学后备好课,经老师审定,再上台讲课。听讲的人多为工人,由他们给我们评判。所以,师生都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讲的积极,学的主动。这种特殊的形式一直持续到毕业,我们这些学生既学到了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随工人师傅倒班学习,又掌握了生产操作技术。

1970年毕业后,我先是分配到辽宁锦西石油五厂当操作工、技术员,其间我作为水合法生产异丙醇攻关小组成员,其成果打进了当时的广交会而受到表彰,后调到厂规划办工作。1975年,我调回枣庄,到市焦化厂担任技术员。焦化厂是我们市的重点企业,在我国冶金焦化行业是知名企业,生产方式有传统的、革新的和现代机械化的,生产规模和焦炭在全国冶金焦化行业位处前列,颇有名气。当时有一套全省唯一的定点焦炉气转化生产合成氨装置运行不顺利,我与工程技术同事几经努力,将这套设备安全平稳地运转起来并达到了设计能力。后来我利用工作之余和值班时间,对整个系统的生产流程和设备进行产能核查。两年的时间,我整天泡在车间,琢磨着如何对这套装置进行挖潜、改造,并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仅用少量资金,就把这套装置的生产能力由年产3000吨合成氨提高到5000吨,且一次开车达产。这套设备脱硫技术当时是比较先进,但设备和工艺参数设置不尽合理。在领导的鼓励支持下,我和工友们又对这套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工艺操作参数调整,多番努力,最终使焦炉气的硫和其它有害物的含量达到生产合成氨的技术要求,同时又回收硫磺和硫代硫酸钠等副产品。对煤气净化装置的改造为后来城市管道煤气的应用打下了物质基础,创造了条件。

1985年,枣庄市金属学会成立大会纪念留影。前排左三为崔焦山



【历史现场】

枣庄是山东省第一个用上管道煤气的城市。薛城焦化厂机械化焦炉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粗煤气经过回收、净化、加工提取焦油、氨、萘、硫化氢、粗苯等产品,从而获得洁净焦炉煤气。枣庄管道煤气工程,从薛城焦化厂到当时的枣庄市政府驻地市中区,全程约37公里,整个工程预算需投资1600万元和5000吨钢材才能完成。时任市长储建华在抓十里泉电厂项目的同时也亲自抓这一利民工程,并多次派员到国家计委、煤炭部争取资金支持。枣庄矿务局因沿线矿区居民用煤气也提供了部分资金。1983年1月,枣庄市管道煤气工程开工建设。1984年1月,主体工程完工,并向部分城市居民供应煤气。


招才引智,大力发展煤化工

研发、利用资源,拓展冶化行业

【口述内容】

崔焦山:我是1977年7月调到当时的枣庄市化工局的。后来化工局和冶金局合并为冶化局,1983年,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经推荐,我被任命为冶化局副局长。此前,我一直从事业务技术工作。走上领导岗位后,牢记市委领导对我的谆谆教诲:要办好有权力办、有能力办、有条件办的好事。在机关和企业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下,恪尽职守,执着工作,在新老班子成员的协同、团结上得到市委的肯定,并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介绍经验。1988年,组织任命我为市冶化局局长、党委书记。

1961年枣庄建市的时候我正在校学习,对社会发展状况了解有限。工作后因为从事工业经济工作,对我市社会经济有了多一些了解。枣庄的经济特别是工业,与国家的国民经济大势是一致的。历届的市委市政府,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是积极有力的。枣庄市因煤而建,依煤而生,靠煤发展,所以枣庄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早期是从煤开头的,现在也没有离开煤。上世纪七十年代,枣庄市原煤比较多,主要作为燃料,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业原料,像当时的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焦化生产企业,就需要枣庄的煤。枣庄的煤炭全国知名,煤炭工业生产还带动了矿产、机械、冶金、化工、纺织、轻工等行业。随着工业的兴起,还带动了物资供应流通行业的发展,当时化轻、建材、食品、交通、运输、石油等公司和百货、五金、棉麻、土产等批发站都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规模。那时候,枣庄的工业不仅在省内位处前列,多项工作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

我调回枣庄后,逐步了解枣庄的工业、产业,特别是到化工局工作后,从参与编制市“六五”计划那时起,就对枣庄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枣庄的煤气化是有特色的。当时的化肥厂多以焦炭为原料,而枣庄除了用焦炭为原料生产化肥外,还建成了焦炉气转化生产合成氨的工业装置。当时枣庄市有7个小化肥厂,其中焦炉气转化生产合成氨就有2个厂,薛焦和南沙河焦化厂。鲁南化肥厂是国家化工部的重点中型化肥企业,引进了国内第一套、世界第五套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在国内是唯一的,国家十分重视,把水煤浆气化研究中心设在鲁南化肥厂。引进后,通过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在水煤浆加压气化方面该装置科技水平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全市化肥行业产品有液氨、氨水、碳化氨水、碳酸氢铵、尿素、普通过磷酸钙和多种副产品等,在山东的化工化肥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省化工厅划归枣庄不久的鲁南化肥厂面临生产和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等多种困难。对此,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市政府领导挂帅,秘书长牵头组成专门班子跑济南上北京,一年数十次到国家化工部、煤炭部和国家计委等部门汇报,出差最多的一年达二百五十多天。即使冰天雪地也驱车前往,有次大年初三就赴京报送材料,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途中我受伤,撞伤了一条肋骨。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很重视,多次听取汇报,批转报告,还亲自来枣庄实地调研,了解鲁南化肥厂生产与水煤浆气化项目的进展情况。面对项目资金不到位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决定多方筹措资金,填补项目的资金缺口。通过部、省、市协调,终于把这个项目保了下来。在部领导关怀下,我们聘请了化工部的4位专家做技术顾问,并且与天津化工院建立了协作关系,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化肥生产规模,并规划了以水煤浆气化为龙头的碳一、碳二和多碳化工生产系列产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化肥、化工行业,我们始终坚持靠技改增加效益,靠管理强化安全,全市化肥厂没有发生任何大的安全事故,化工、化肥产品中获得多项省部级荣誉。

当年,市领导根据调研、咨询、分析、比较,结合枣庄的产业优势,决定采纳国家有关部门专家建议,引进国外捣固炼焦技术装备,为此组成专业技术考察队伍,对国内捣固式焦炉进行系统全面考察。考察组委托我主笔,大家日夜奋战,仅三天就向市政府提交了六万多字的国内捣固炼焦技术调研报告,与北京煤化所进行了可靠的枣庄煤种捣固炼焦试验,证明用枣庄气煤采用捣固法完全能生产大型高炉所需的一级综合焦。此后,市政府又派团去德国考察,在广泛征求国内科研、设计、咨询部门意见后,确定了引进技术目标,继而市政府领导带队赴德国签订了补偿贸易协议。市政府有关领导率领我们组成专门工作、申报班子,经过几年的工作、奔波、奋斗,国家计委以“两个一”批示,即焦化技术引进的最后一套,捣固技术引进的唯一一套,批准了捣固炼焦项目的鞍山焦耐院的扩大初步设计。经艰苦工作,终使项目最终落地枣庄。

引进捣固炼焦项目前后,为破解制约枣庄经济发展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水平低的问题,当时,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勇于作为,采取有力举措招引人才,多方引智,一方面积极与国家部委、北京煤化所、冶金总院、化工总院、钢铁研究院、鞍山焦耐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化工设计院、国家信托投资公司等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拓展科技、信息咨询来源和科技支撑力度;另一方面出台农转非、给家属子女安排工作、优待入学等政策招揽人才,这当时在国内是很有吸引力的举措。


崔焦山(中讲话者)出席枣庄市冶化局83级经济类电大班毕业典礼

枣庄市冶化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合影


遵照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和安排,我们在国内捣固技术考察期间,宣传我市的招揽人才优惠政策,寻访专业技术人才,商洽有关事宜,当时我的笔记本就记录着30多名专家的情况。市委领导亲自确定,并安排引进,包括化工部副部长的秘书,冶金部、煤炭部骨干和北京、天津、鞍钢、济南、上海一大批专家、管理、技术人才。这些同志来枣庄后,全力以赴奉献才智,为枣庄的产业开拓、科技进步、企业管理、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枣庄人民应当也一定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功绩。

枣庄橡胶行业主要是围绕煤炭生产搞配套,产品范围逐步扩展到带、管、件、垫、条、轮胎等。作为行业龙头的枣庄橡胶厂,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装备,拓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钢编胶管夺金牌,产值过亿元。其间,橡胶行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橡胶制品不断增加,为后来的枣庄橡胶制品特别是轮胎行业的发展打下了人才、技术、原材料、产品市场的坚实基础。

枣庄的电石行业当时生产企业布点多,电力供应紧张,规模小,装备水平低,消耗高。经过调查研究,我提出“六字调整方案”:缩点、扩大、提高。所谓缩点,即压缩小的电石生产装置,保当时比较大的枣庄电石厂和滕州电石厂;扩大,就是扩大电炉的生产能力;提高,就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开发矿热式电炉生产产品的种类。当时枣庄电石厂搞了料面封闭改造,把电炉料面的辐射热收集起来生产热水,将高温烟气收集起来用于烘干焦炭,以降低焦炭水分、净化烟气浮尘,达到降低电耗的目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枣庄电石厂利用矿热式电炉不仅生产电石,还开发生产工业硅和硅铁,并进行高纯铁的试产,其电耗水平、生产能力和封闭技术及能量的综合利用,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成为省内同行业的牵头企业。“六字调整方案”还得到国家化工部的肯定和推介。

科学开发、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当地资源,与发展冶金化工产业配套,是我们行业的指导思想。八十年代以后,我们立足当地搞了一系列开发、生产活动,获得许多经济效益和多项科技成果。

石膏资源开发之后,我们积极开发天然石膏制硫酸技术,以解决磷肥生产的硫酸制约因素。我牵头成立专门工作和技术攻关班子,几经努力,争取到化工部“三膏制酸”攻关项目——“三膏”是指磷石膏、盐石膏、天然石膏。在资金、技术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争取到在鲁北化工厂进行了天然石膏短时段试烧,并取得所有技术工艺参数,继而争取到天然石膏制硫酸工业装置建设项目,利用峄城磷肥厂技改,成功建成国内首座天然石膏制硫酸生产装置并一次投产成功,不仅生产出合格硫酸,而且还副产七百号以上水泥熟料,得到时任化工部领导成思危同志到现场进行实地审核并肯定,此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

峄城发现并开发石英石之后,在市铁合金厂积极开展取代外地石英生产硅铁的技术攻关,成功用当地石英石生产出满足宝山钢铁厂技术指标的硅铁,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其间,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石英石深加工和水晶生产,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电石生产受到市场制约时,我们在行业内积极发展后加工产品,如出口产品乙炔黑、节能安全便利的溶解乙炔。还研发合成1,4-丁二醇,利用当地大量的玉米芯生产糠醛。积极开发当地矿产资源,为工业产品配套、深加工,如生产活性陶土、轻质碳酸钙,用铝钒土生产隔热岩棉,粘土和铝钒生产贴面瓷砖,开发并生产金属镁、电炉法黄砱、脱酸磺粉等。针对磷肥生产的废气开展氟气回收攻关开发,成功建成两条工艺路线的氟气回收装置,生产氟硅酸钠等产品,许多产品获得科技进步奖励。

八十年代,遵照国家的要求和省、市经济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大力开展行业热平衡、水平衡、电平衡、物料平衡的推广培训活动,以推动企业资源利用水平、技术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我作为其中的培训教员留下了深刻记忆。

冶化系统职工贡献的工业总产值曾经占全市三分之一,市直冶化职工创造的利税达市级利税的四分之一。当时的市长说他口袋里有4块钱就有冶化的1块。

【历史现场】

一块煤的产业链条到底有多长?在今天,专家给出一笔账:从煤到电力增值2倍,到甲醇增值4倍,到醋酸增值10倍,到醋酸酯等最高可增值80倍。近年来,枣庄市加快煤化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着力打造全国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基地,枣庄煤化工正向千亿级产业迈进。

新的发展离不开往昔打下的基础。枣庄市“六五”计划制订时,就有要发展煤的深加工,衍生拓展煤炭产业链的规划、设想。如今,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的梦想在枣庄逐步实现,作为见证枣庄煤化工行业发展并为之奋斗的一位化工人,崔焦山感到由衷欣慰。


学习经济新业态

努力探索新路子

【口述内容】

崔焦山:随着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变的一系列变化,针对企业面临着变革中发生的变化,为应对企业的困境,我和冶化企业的同事们,一方面积极学习经济新业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企业争生存求发展的路子。经多方努力,先后成立了两个有限公司:化工公司,将市北部的国有企业电石厂与市南部的集体企业化工厂组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解决电石市场萎缩问题,同时化工厂出口产品所需电石原料由外部市场价变为企业内部生产成本价,使电石厂供应化工厂的电石原料价位大大降低,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维系了两厂的生产;铁合金公司,使濒临停产的枣庄炼铁厂生产富锰渣,向铁合金厂提供生产锰铁的原料,这样一来市铁合金厂除生产供宝山钢铁公司的硅铁外,又得到了生产锰铁所需的可靠的原料供应,延续并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1996年8月30日,枣庄市信息工程咨询院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现场


1993年,我到市计委工作时,市场经济和基本建设趋缓的状况,给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探讨的机会,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调研,不断提高适应新的经济业态的能力。在努力完成计划部门担当的职责同时,积极争取省计委的关怀、支持、帮助,为全市经济争取了大量资金。同时,努力提高市计委的工作技术水平,改善工作环境、办公条件,获得一定成果。其间,应需求、抓机遇、靠政策、拓领域,成立了枣庄基本建设投资公司、枣庄市信息工程咨询院和枣庄市地方铁路管理局三个县级事业单位。

面对枣庄输变电能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局面,经过多方多次汇报争取,获得了省计委批准我市设立电力基金的政策。学习兄弟地市的经验和做法,报请市政府批准成立市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利用时段电价差别,遵照国家的行业区别电价政策,在不长时间内为支持电力部门数座输变站的建设和老输变站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资金帮助。为支持被誉为鲁南明珠的十里泉发电厂扩大发电装机容量,提高装机技术水平,报请市领导批准,基建投资公司积极参与山东国际电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我以法人代表成为五位发起人之一。并筹措资金入股2000万元,使市级的有限资本搭上国家资本的列车,提升了档次。此后在几年的山国电董事成员的岗位上,通过董事会议努力争取股红分配,到离职计委前已收回投资,并保持原始股份。投资公司白手起家,从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手无分文,到拥有亿元以上的优良有效资本,仅现金存量达亿元以上,并且无一笔呆、坏、欠账。

随着国家投融资政策的改革推进,市级计委获得了一定规模的投资批办权限,但仍需按基本建设的项目批建程序办理,市级批办项目必须经相应的工程咨询评定,方能通过上级计委的备案。为此,成立了枣庄市信息工程咨询院,聘请市内各领域的专家和资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咨询专家库,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随机组成相应的专家咨询组,开展项目的科学性、经济性、可行性咨询评价,大大加速了投资项目的批建进程,提高了市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幅度,同时,也为市批项目节约了投资资金。

枣临铁路是我市推动多年的项目,在原有地铁工作班子的基础上,市里批准了市计委关于成立地方铁路管理局的请示报告,从而枣临铁路项目有了专门的工作部门,有力推动了枣临铁路的发展进程。其间,与枣庄国铁建立了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协作关系,为市里十几处储运站统筹、协调、发挥综合效益打下基础。

2001年,我到市人大工作,主要职责是审议全市当年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计划执行情况和下一年度的计划,市政府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新的一年的预算计划,上年的财政决算,并呈请常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报告。根据市委总体部署,组织一系列监督视察活动,并就发现的问题和有关事项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比如针对改制市直企业干部职工的安排问题,各学科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生活安置问题,各工业局办学校的归并和师资作用发挥问题等。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受省人大财经委邀请参与立法和调研活动。遵照市委的要求,财经委依照法律规定,通过民主决策,通过了用地方财政为新城建设所需国家建设贷款做担保的决议,疏通了建设贷款的渠道,这一做法也被兄弟地市学习效仿。

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承续并大大拓展了长期以来枣庄经济发展的路子,顺应枣庄人心,符合枣庄实际,调动了全市人民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积极性,上下同心,持之以恒,枣庄振兴,指日可待!

1989年,崔焦山(前排右一)出席山东国际电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会议


【历史现场】

已逾古稀之年的崔焦山仍心系枣庄经济,心系枣庄工业发展,心系枣庄煤化工业。访谈结束时,他说,很高兴能有机会为枣庄的振兴摇旗呐喊、击鼓助阵。



采集时间:2021年9月11日

采访地点: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三楼会议室

采  集 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